close

 

我接到一通報社記者的來電。詢問我關於某則社會新聞的看法。

或者比較像是說,針對這樣的狀態或事件,心理衛生的建議是什麼。


這不是我第一次接到這樣的電話,

一開始的時候我就是很直接的表達我對這件事情,在我的專業上我的看見。
後來刊出來時,我發現記者的寫法很簡要,雖然不致於扭曲曲解我的意思,

但是我知道自己的意思更完整。


於是我開始注意,我要怎樣說會比較切中要點。
今天我又接到一通這樣的來電,我這次說的比較精簡和切題,

然後我也問了對方想要我回應的方向。最後我還詢問他會怎樣寫我說的話,

他稍微口述了一下。(感覺很像是在核對,哈哈)


放下電話後,我意識到一件事情,

就是這些話、這些內容,也許(我並不認為是絕對)會影響某些人對這件事情主角狀態或背景的一些看法。
當然我知道自己說的都是對的,

像是「意識覺察自己的情緒,並尋求調整或提升情緒調適能力」、

「試著讓自己減少捲入上一代的婚姻風暴中」、「尋求專業管道協助處理」...等。


但我也同樣意識到,這些東西對民眾的可能影響,

以及在這麼少的文字字句中,要呈現我想表達的概念,那種困難和取捨。


還有我自己對於發言的擔心,我開始意識到自己有社會責任,並且還不小。

我問自己,如果有這些想法感受,何以還是願意接受對方的詢問?

心裡有聲音告訴自己說,這確實是困難且不容易的,

但是這對大環境(社會大眾心理衛生)、中環境(整體諮商專業的發展和被看見)、

小環境(諮商所、心理師專業的能見度)都是重要的,即使是小小的幾句話。我深信積沙會成塔。


只是我也真的意識到,要表達清楚就已經不容易,

要縮短文字內容又表達清楚更是不容易。


不過我還是選擇做了這件事。

因為我也深信,

一個值得提倡、被看見、對民眾重要的專業或者重大的議題(家暴、性侵害、性別平權等等等),

需要一直被提倡、鼓吹。


我反對婚姻暴力、家庭暴力、性侵害、性別歧視與不平等,

更認為在這樣狀況下成長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關注和資源;

我為在這樣狀態下長大的孩子做出傷人或傷己的事感到遺憾,

但我也認為他們需要為此傷人或傷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同時他們也更需要在付出代價時,也面對及整理自己。


呼。雖然我還是對於公開發表看法有些不習慣,

不過我想這也是學習和承擔的過程。

也應該要讓自己更小心、更仔細的思考與面對這些議題,以及這些議題背後衍生的心理議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pleleo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